文学大觉>奇幻>买宋 > 第二百九十章 三冗之弊
    1199年(庆元五年),杨忠辅重制《统天历》,以日为一年(现代观测数据一回归年为日),与西方1582年颁布的公历数据完全相同。

    在当时的条件下取得这样的成就,真的是让人可敬可叹!

    宋代医学发展较唐代更为先进。

    而且宋代的医学发展有人极为昌盛,像是分科更细,由前代的脉科(内科)、针科、疡科(外科)三科细化为“眼科、产科、风科、口齿咽喉科、针灸科、金镞书禁科、疮肿兼析疡科、大方脉科、小方脉科”等九科,具有更强的针对性,标志着中医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。

    针灸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更加完善,王惟一作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》和针灸铜人模型(今为国宝级文物),在针灸发展和教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。

    在药物学上,太祖时编印《开宝本草》,比《唐本草》增加新药133种。

    北宋末修《政和本草》,共收药物1558种,比《唐本草》增加476种,在《本草纲目》问世前是最权威的药学专著。

    《太平圣惠方》收录中医处方16834个,比唐代《干金方》多出1万多个。

    《圣济总录》则堪称医药史上的一部百科全书,汇集了前代和宋世诊断、处方、用药、针灸等方面的大量理论和实践成果,其中刊载药方近2万个,为历代之最。(经“金元改制”和清代的“删繁就简”,常用方仅剩300个左右,遗珠千万,可恨可叹!今日中医要走出困境应当从宋代寻求“良方”。)

    此外中医史上最系统最全面的妇科专著《妇人大全良方》也出现在宋代。

    宋代还出现了世界最早的法医学著作——宋慈的《洗冤录》,其中涉及验伤、验尸、检骨、验毒等诸多领域和实践,许多创造性的方法令后人惊叹,不但开启了中国法医学的门户,更以重视证据和推理的法制意识影响了后世。

    宋代,成为中国医学发展的一个高峰。

    此外,石油、煤炭的开采利用,焦炭冶铁法和胆土煎铜法的使用,制盐技术的改进,银盐变黑显影技术(定影原理)的发现,ufo的观测记录,中国冒险家的环球旅行,乃至“救生圈”等生活小器物的发明,宋朝都领先世界数百年。

    更难能可贵的是,崇尚科学、鼓励创新在当时成为一种社会潮流,北宋时期一批“博学善文,于天文、方志、律历、音乐、医药、卜算,无所不通,皆有所论著”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(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“通才”苏东坡就生于宋朝)。

    沈括及其所著《梦溪笔谈》,在中国科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。

    沈括还与苏颂合编了《苏深内翰良方》,林灵素在为这部医书所作的序中说“(沈括)凡所至之处,莫不深究。

    或医师,或巷里,或小人,以至士大夫之家,山林隐者,无不访求。”欧阳修之子欧阳发,“少好学,自书契以来,君臣世系,制度文物,旁及天文地理,靡不悉究。”

    刘敞则以熟知地理、描绘地图而闻名于世,《宋史》载,“敞学问渊博,自佛老、卜筮、天文、方药、山经、地志皆究知大略。”

    苏颂虽贵为宰相,但“自书契以来,经史九流百家之说……律吕、星官、算法、山经、本草,无所不通。”

    一代名臣司马光“于物澹然无所好,于学无所不通。”

    一代奇才苏东坡不但琴棋书画、诗词文赋无所不通,而且通医理,善烹调,治农桑,还是水利行家,前文所述的”定影原理”最早就见于苏轼的《物类相感志》“盐卤窗纸上,烘之字显。”

    这些博学多才人物的成批涌现,明显与当时的时代背景、社会风气、思想潮流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(当今西方世界所倡导的“通才教育”显然也受到宋朝影响)。

    史学家杜石然先生认为,宋代“新儒学”(程朱理学)所倡导的“穷理”、“格物致知”的时代精神,构成了宋代科技的社会思想原因,并促成了宋代中国传统科技发展巅峰时期的到来,可谓真知灼见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