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学大觉>奇幻>买宋 > 第四百八十四章 情与义
    而李、杨的悲欢故事也就成为他们消遣娱乐的对象,如《弹词》中携妓听曲的山西客,就完全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漠然态度。

    另外一个就是《长生殿》中设置了忠奸对立的两类人物:一类是以郭子仪、陈元礼、雷海青等人为代表的忠义之士,一类是以杨国忠、安禄山、李猪儿等人为代表的奸臣逆贼。

    还使这两类人物在作品中处处对比,于美丑善恶中彰显忠义之士的人格风范,以达到其劝善惩恶,歌颂封建伦理道德的目的。

    这应该说是《长生殿》自身的一个创新和发展。

    此外的话,《长生殿》相比较《梧桐雨》和《惊鸿记》在人物设置上的另外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神仙道士的大量出现。

    像是嫦娥、牛郎、织女、马鬼土地神、道士杨通幽等,较之《长恨歌》、《惊鸿一记》中只用一个道士来为李、杨传递信息,显然更多仙幻色彩。

    虽然《长生殿》中出现了如此众多的仙道人物,但是他们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见证、帮助李、杨爱情的实现。

    牛郎织女被李杨二人的真情所感动,最终帮助其升仙团圆。

    原有人物形象角色设置的变化和内涵的不断演进毫无疑问,李杨爱情戏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就是唐明皇和杨贵妃两人。

    虽然在梅妃出现后变成三元,李杨二人始终是着重描写的主角,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。

    关于李杨形象的演进问题,也有过多篇文章进行过研究。

    翁敏华《≈ap;ap;lt;长生殿≈ap;ap;t;系列与系列外的贵妃形象》中不仅论述了杨贵妃形象的演进,而且兼于日本文学作比较,万春《从杨妃形象看≈ap;ap;lt;长生殿≈ap;ap;t;的美人崇拜》。

    以及余晓世《注定被消解的杨玉环》根据《长生殿》的文本分析了杨贵妃形象的被消解,倪美玲《唐明皇与杨贵妃文学形象的嬗变。

    还有,尤华的硕士论文《杨贵妃形象流变研究》,康保成先生的《杨贵妃的被误解和杨贵妃形象的被理解》从对于史料的选择和创造谈《长生殿》中杨妃形象的塑造是如何让被接受的。

    包括张莲的《试析唐明皇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演变》分析了明皇形象的演变问题,这些都是对于李、杨二人形象变化有过研究的文章。

    比如《梧桐雨》中把李杨设置成“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帝妃”形象。

    唐明皇和杨贵妃二人在历史面前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。

    唐明皇一方面具有政治身份,他在盛世中骄奢自满,意识不到潜在的危害,以至于最后仓皇落难。

    另一方面,他也是一个情爱形象,剧本展示了一个由沉浸在情爱生活中心满意到失去爱妃、在孤独追忆中度过凄凉晚年的明皇形象。

    并以情爱形象形象,进一步从情感层面揭示了命运对明皇人生的捉弄所带来的精神。

    唐明皇的定位就是对于自身无法把握和预知的帝王形象,借以表现作者的主题思想,而杨贵妃形象则是依附于唐明皇的皇权而生。

    她从美貌的寿王妃子变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,再到马嵬坡下的无奈自尽,相对于唐明皇来说,她的命运也始终无法自己把握,先是依附于皇权,后来迫于政治,不得不结束自己的生命。

    从形象设置上讲,《梧桐雨》中是以唐明皇为主要角色的。这必然与元杂剧的体制有关,无法对于二人的形象进行细致的描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