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学大觉>仙侠>后三国传记 > 《》北魏裂变 36
    【乾坤有私】

    “风水轮流转,”不仅适用于人、地区,也适应于国家之间。

    东海之滨,南梁、北魏交界的“郁州之乱”,刚刚告一段落。这不,两国更广阔接壤之地的淮河沿线,出大乱子了。只是这次不利方不再是南梁,而是刚刚立下太子,正准备奋发图强的北魏宣武帝元恪,从他继位,足足十三个年头。

    帝王的命运不同于一般人,一个人混的好,全家跟着沾光,仙及鸡犬,那也是自家的狗、自家的鸡,自家看院、自家打鸣。你要是真发达,该对对社会有益、不要老是吹嘘官当了多大?钱赚了多少?觉得多了不起,试想,一个人、一家人,能吃多少?用多少?想要做大写的人,无论是哪行哪业,有本事了,本该回馈社会、反哺人类,“达则兼济天下,穷则独善其身。”要不然,得之、失之,转瞬之间。

    北魏宣武帝元恪是远远算不上英明盖世,他的父皇孝文帝拓跋宏(元宏),堪称“伟大”,举世无双。孝文帝是历史长河中对中国大一统进程有过突出贡献的佼佼者。他一生孜孜以求、呕心沥血、身体力行,强而有力推动北魏王朝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发展,沿着秦、汉的步子,进一步完成华夏文明的兼容并蓄。

    宣武帝元恪最值得称颂的地方恐怕就在于他对于孝文帝元宏“鲜卑汉化”的推进和巩固。

    可是其他方面,他的不足和缺陷,有目共睹。

    作为伟大君王的儿子,继承国祚,周旋在新旧势力之间,内忧外患,压力究竟多大?可想而知,元恪身为次子,并没有经受储君训练,恐怕也就没有多少争权夺利的野心,这一性格,直接影响帝国的命运。史书记载元恪幼年心胸宽阔,朴素简约,史书还说他是个美男子,容貌俊秀,风度翩翩,这样的人,似乎更适合做个普通亲王,或者富贵人家的世子。

    可偏偏生在帝王家,又偏偏坐上皇帝的宝座,上天似乎并不看好这个儿子,宣武帝元恪执政期间,北魏天灾、饥荒不断,每一年都有,被史书记载的就有十几次,那一定是规模不小的,这不,“郁州之乱”刚刚消停,北魏与南梁接壤最关键的地区寿阳久雨成灾,大水入城,官府和百姓的房舍全部被淹没。

    北魏扬州刺史李崇指挥军队停在城墙上,水继续涨,又乘船爬到“”城墙上的女墙上面,大城墙只差一点被淹。将佐劝李崇放弃寿阳保北山。李崇说:“我受朝廷之命,镇守一方,由于我的仁德不足导致天灾。淮南万里之地,安危系于我身,我若离开,百姓只会瓦解奔散。扬州之地,怕再不属于我国。所以,我哪能只受惜自己身体,而愧于王尊呢!我只是怜悯这里的士人百姓,无辜与我们同死。所以您们尽量让他们扎筏子乘坐其上,随水而高,各求生路,我定与城一起淹没,你们不用多说什么!”

    扬州治中裴绚带领城南民众数千家,划船往南逃跑,到高地避水。

    他认为李崇一定回北方了,自称为豫州刺史,同别驾郑祖起等送人质到梁朝投降。马仙琕派兵前去援应裴绚。

    李崇听说裴绚叛变,但不测虚实,派遣侍郎韩方兴单人乘船召裴绚,裴绚知道怅然悔恨,但木已成舟,无可挽回,硬着头皮回答说:“日前因大水引起流离颠沛,受众人推举,方有此举。现大计已成,无可追回。恐怕这里的百姓已经不是大人治下的百姓了,官吏也不是大人的官吏。望大人早日动身回去,不要冒犯我的军民。”

    李崇派遣堂弟宁朔将军李神率领水军讨伐,裴绚战败,李神追击,占领他的营盘。裴绚逃跑,被村民抓获,送回来时,到了尉升湖,裴绚说:“我有何脸面见李公!”于是投水死。郑祖起等人伏法被诛。

    李崇上表朝廷因水灾而请求解除自己州刺史的职位,北魏宣武帝不准许。

    李崇深沉宽厚,有谋略,很得士庶之心,在寿春十年,常养几千壮士,贼寇来犯无不被摧破。邻近梁朝敌手称他为“卧虎”。

    梁武帝多次设反间计以便使北魏朝廷对李崇产生怀疑,又授予他车骑大奖军、开府仪同三司、万户郡公,他的几个儿子都被封为县侯。

    然而北魏宣武帝素知李崇忠实,对他非常信任,丝毫不加怀疑。

    年底,北魏恒、肆二州发生地震,山体发出鸣啸之声,事件持续一年有余,直到宣武帝元恪薨逝,恒、肆二州民众被埋压死伤的特别多。

    【本章阅读完毕,更多请搜索读书族小说网;https://kpc.lantingge.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】